中国和乌克兰6日在乌首都基辅签署了两项乌农产品输华议定书,开启乌克兰豌豆和野生水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通道。
根据白宫当天发布的文件,对符合美墨加协定优惠条件的商品予以免税;对从加拿大进口的、不符合美墨加协定优惠条件的能源产品征收10%关税;对从加拿大和墨西哥进口的、不符合美墨加协定优惠条件的钾肥产品征收10%关税;对不符合美墨加协定原产地规则的商品继续征收25%关税。
6日早些时候,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宣布,对墨西哥加征的25%关税措施将在美墨加协定框架下暂缓执行直至4月2日。
据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报道,美国政府一名高级官员估算,从墨西哥进口到美国的商品中约一半符合豁免条件,从加拿大进口到美国的商品中约38%符合豁免条件。报道说,相关豁免政策将持续至4月2日,特朗普计划届时将对来自多个国家的商品实施新一轮关税。
特朗普当天在白宫签署行政令时表示,在4月2日之前的“过渡期”,行政令所做调整将对美国汽车制造商更加有利。
被拘押51天后,已被弹劾的韩国总统尹锡悦,在韩国宪法法院宣判弹劾案前夕,于3月7日正式获释。这意味着,如果检察机关不提起上诉,他将离开首尔拘留所的单人监室,和“第一夫人”金建希团聚,在汉南洞总统官邸内等待弹劾案宣判。
尹锡悦的拘留与获释,与弹劾案并不直接相关。2024年12月3日,尹锡悦导演“非法戒严”闹剧失败,随后被国会弹劾。2025年2月26日,韩国宪法法院关于弹劾案的最后一次庭审结束,外界预计判决将在3月中旬前后公布。
尹锡悦被捕,则是因为韩国高级公职人员犯罪调查处对他申请了内乱罪逮捕令。在首尔西区地方法院批准逮捕令后,尹锡悦几经挣扎,最终在2025年1月15日被警方和检控人员带离总统官邸,开启“铁窗岁月”。
此后,尹锡悦涉嫌内乱罪的审判被交由首尔中央地方法院,由刑事25庭经常负责重大要案的资深法官池贵然主审。池贵然是尹锡悦在首尔大学法学院的学弟,曾在著名的三星电子会长李在镕涉嫌欺诈等罪的大案中,判决李在镕全部19项罪名不成立。
释放尹锡悦之前,池贵然已经对尹锡悦内乱罪一案的其他被告人的保释申请做出了多项裁决。对于曾在拘留所试图自杀以保全尹锡悦的原国防部长金龙显,池贵然认定其“被控以可能被处以死刑的重罪,且存在毁灭证据的风险”,拒绝其保释申请。但对于警察厅厅长赵志浩,则因为其被确诊为血癌二期,难以在监内正常生活,准许其保释。
从裁决结果看,池贵然并无特别的党派偏见,而是基于不同被告人的具体情况。也正因此,尹锡悦的激进支持者并不喜欢池贵然,在网上造谣他是“来自朝鲜的法官”。
此番尹锡悦获释,则并非“保释”,而是池贵然批准了尹锡悦方面提出的“撤销拘留申请”。简单来说,尹锡悦律师团队抓住了检方的时间纰漏:首尔西区地方法院原本批准的拘留期限,已于1月25日到期,检方是在拘留期满后一天才提出公诉,于法不合。此外,律师团队也强调,尹锡悦弹劾案判决即将做出,如果弹劾被驳回,尹锡悦必须立刻重返工作岗位,因此也应当取消对他的拘留。
综合考虑后,池贵然最终支持了尹锡悦一方的理由,于3月7日裁定尹锡悦获释,在“非羁押状态”下继续受审。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尹锡悦不会被弹劾,也不意味着他之后不会因内乱罪等被判处徒刑。
理论上,检察机关可以就池贵然的判决进行上诉。不过,就连共同民主党方面也认为,检方确实在公诉时间上存在问题。共同民主党资深议员朴智元甚至表示“不得不怀疑这是检方的蓄意失误”。一些议员呼吁检方重新申请逮捕令,再次对尹锡悦实施逮捕。
尹锡悦所在的执政党国民力量党党首权宁世则在法院做出裁决后立刻表示欢迎,强调尹锡悦“本来就不该被逮捕”。1月以来,权宁世采取“双管齐下”的措施,一面与尹锡悦“切割”,强调“无论宪法法院做出何种判决,都只有接受”;一面则攻击共同民主党利用尹锡悦问题搅乱国政,主张尹锡悦不存在逃跑风险,所以“没必要逮捕”。
从民调数据看,权宁世的策略颇有成效,国民力量党已经挽回因尹锡悦“非法戒严”而出现的支持率暴跌局势。不过,最新民调显示,超过六成的韩国民众,依然支持宪法法院通过对尹锡悦的弹劾判决。
相对于晶硅电池,钙钛矿太阳电池具有转化效率高、低成本、柔性与轻量化等优势,是新型光伏技术中的“新星”。然而,器件不稳定性成限制其产业化发展的首要挑战。
北京时间3月7日凌晨,华东理工大学材料学院清洁能源材料与器件团队侯宇教授、杨双教授等人在《科学》(Science)发表最新研究,率先揭示了新型光伏不稳定性的关键机制——光机械诱导分解效应,提出石墨烯-聚合物机械增强钙钛矿材料的新方法,制备的太阳能电池器件在标准太阳光照及高温下的T97工作寿命创下3670小时新纪录。
作为光伏电池的关键组分,钙钛矿材料在水氧、光照、高温和电场等环境因素作用下,容易发生化学分解及结构退化,导致器件效率大幅下降。“我们发现,在水、光、热、电等常见因素外,钙钛矿材料内部的动态局域应力是诱发材料分解的重要原因,这就是光机械诱导分解效应。”侯宇介绍,在太阳光照下,钙钛矿材料表现出显著的光致伸缩效应,膨胀比例可超过1%,这将造成钙钛矿电池的性能损失。
钙钛矿太阳电池结构由五层组成,从上至下分别为导电玻璃、空穴传输层、钙钛矿、电子传输层、金属电极。为了提升处于核心的钙钛矿材料的稳定性,科学家们要么尝试改变钙钛矿组分和结晶性,要么设计控制钙钛矿表面分子结构,然而收效甚微。杨双介绍,“光机械诱导分解效应”的发现,为团队理解钙钛矿材料的退化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并为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提供了重要思路。
石墨烯具有超高模量(约1 TPa),是钙钛矿材料模量的50至100倍,且具有均匀致密、耐机械疲劳和化学稳定的优点。有没有可能借用石墨烯这个“外援”,来提升钙钛矿的稳定性?然而,石墨烯与钙钛矿并不兼容,如何破题?
经过多次尝试,团队发现,可以通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合物界面耦联方式,将单层整片石墨烯组装到钙钛矿薄膜表面,从而实现两者的高均匀度、多功能性集成。由此,一个新型太阳钙钛矿电池器件形成。
得益于石墨烯出色的机械性能和聚合物的耦合效应,钙钛矿薄膜的模量和硬度提高了两倍,并显著限制了在光照条件下的晶格动态伸缩效应。研究表明,石墨烯-聚合物双层结构将晶格变形率从+0.31%下降至+0.08%,有效减少了晶界附近由膨胀引起的材料破坏。
通过动态结构演变实验和计算模型相结合,研究团队验证了该耦合界面结构在工作条件下能够有效抑制晶格变形以及横向离子扩散,从而确保钙钛矿器件在光照、高温及真空条件等环境下的长期稳定性。基于这一设计,太阳电池在标准太阳光照及高温下工作的T97寿命达到了3670小时。
当地时间3月6日晚,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证实其星舰第八次试飞任务失败。
飞船在飞行不到10分钟发生了爆炸,并在加勒比海和大西洋附近形成了大量碎片云,SpaceX用“快速非计划性解体”这一委婉说法描述此次意外爆炸事件。
SpaceX在声明中表示,团队已立即启动与安全部门的协调合作,执行预先制定的应急方案,将通过本次试飞数据深入分析根本原因。
据央视新闻,当地时间3月6日,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星舰”从美国得克萨斯州发射升空,实施第八次试飞。升空后不久,火箭第二级飞船与地面团队失去联系。
据SpaceX官方直播画面显示,火箭在发射后约8分钟时,第一级助推器成功实现了发射塔回收,由发射塔上的机械臂在半空中稳稳“捕获”。然而,就在助推器成功回收后不久,控制中心与第二级飞船的通讯突然中断,飞船彻底失联。
“此刻我们已无法接收遥测数据。当时距离飞船(引擎)燃烧结束只剩约20秒,我们看到几个引擎开始熄火。”SpaceX公司发言人霍特描述现场情况时说。
3月4日晚间,李嘉诚创办的长江和记实业有限公司发布公告称,其与贝莱德集团(BlackRock)牵头组成的贝莱德 - TiL 财团达成原则性协议,出售长和全球港口业务核心资产,其中涉及巴拿马运河两端的港口。长和方面表示,经调整少数股东权益以及和记港口集团偿还长和股东贷款后,预计此交易将带来逾 190 亿美元现金收入。
自1997年拿下巴拿马这两个港口的运营权以来,李嘉诚已经成功续约至 2047年,运营权还剩22年之久。为何他选择在此时将如此重要的港口资产出售呢?
外界猜测纷纷,有人认为这是美国政府施加压力的结果,毕竟在今年1月7日,特朗普就表示,出于“经济安全需要”,不排除美国通过“军事或经济胁迫” 手段夺取巴拿马运河控制权的可能性。
但长和的声明则表示,此次交易是公司全球业务重组的一部分,是一场 “纯商业行为”,未受外部政治因素左右。那么仅出于商业考量,李嘉诚是否有必要将大部分的港口卖掉?
一直以来,港口都是全球贸易的关键基础设施,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尤其是巴拿马运河,李嘉诚所拥有的“巴尔博亚”和“克里斯托瓦尔”这两个港口,是其中价值最高的,它们分别扼守运河东西两端的入口,对所有过往船只而言,堪称“咽喉之地”。
但对于一个精明的商人而言,190亿美元的直接现金收益或许远比继续持有盈利能力有限且潜在风险巨大的海外港口资产更具价值。
近年来,长和业绩表现并不理想,这或许也影响了李嘉诚出售港口资产的决策。从2021年至2023年,长和的营收分别为2808.47亿港元、2624.97亿港元和2755.75亿港元,净利润分别为334.84亿港元、366.80亿港元和235.00亿港元。2024年上半年,长和的营收为1364.51亿港元,虽有小幅增长,但净利润为 102.05亿港元,却有所下滑。此外,长和的股价自2020年以来也表现不佳,五年内跌幅超过20%,而尽管公司多次回购,但未能有效提振股价。
而港口业务作为长和的第三大主营业务,虽能提供稳定的现金流,但盈利能力相对有限。据摩根大通研报显示,2024年上半年,巴拿马港口业务的EBITDA不足集团总值的1%,在港口业务板块中仅占3.9%的吞吐量。
在此背景下,李嘉诚的这一步棋,或许正是其商业智慧的又一次体现。一方面,它将优化长和的资产负债结构,预计其净负债率将从23.6%降至18%以下;另一方面,长和可以借此资金偿还债务、降低杠杆,同时投入到更具潜力的核心业务或新兴领域,进一步提升集团的整体盈利能力。
长和股价在公告后的大幅上涨也充分说明了市场对这一决策的认可。3月5 日收盘涨幅达21.86%,3月6日继续上涨11.04%,显示出投资者对长和未来发展的高度期待。
近年来,李嘉诚似乎一直在“卖卖卖”,他的商业版图也一直在“瘦身”,但这背后却隐藏着他深谋远虑的战略布局。
早在2021年,和黄医药就果断退出传统中药业务,出售与广药集团合资的白云山和黄药业全部股权。这一举动不仅是对中药市场增长乏力的敏锐洞察,更是向创新药研发转型的重要信号。通过此举,和黄医药旨在集中资源开发靶向抗癌药物等前沿领域,为自身未来发展开辟新的增长点。
到了2023年,长实集团在香港楼市推出的 “亲海駅二期” 项目,以大幅低于市价的折扣促销,震惊了市场。而这一策略不仅展现了长实集团对市场趋势的精准把握,更体现了其敢于在楼市低迷期逆市而为的勇气。
进入2024年,李嘉诚家族的资本腾挪进一步加速。他们精准高位减持邮储银行H股,套现超8.2亿港元,持股比例大幅下降。同时,面对欧洲经济波动风险,长和系开始收缩英国资产组合,出售部分电网及水务资产,回笼资金并转向清洁能源和生物科技赛道。
2025年1月,和黄医药再次出手,以6.08亿美元出售上海和黄药业45%股权,彻底告别传统中药业务。这笔资金被注入新一代抗体靶向偶联药物(ATTC)研发,标志着和黄医药全面押注高附加值生物医药领域。
回顾李嘉诚近年来的资产出售行为,不难发现其始终遵循着 “低买高卖” 的核心策略。从早期抛售成熟地产转向欧洲基建,到近年剥离传统医药、金融资产并重仓创新药与新能源,他的资本始终在规避周期尾部风险的同时,提前卡位新兴产业。尽管外界屡有“撤资”质疑,但也不得不承认李嘉诚的商业决策始终围绕“不赚最后一个铜板”的风险控制哲学展开,展现了其作为商业巨擘的稳健与睿智。